守护“洞庭之心”的“种草”青年查包養心得_中国网

作者:

4月11日,李杨在大通湖工作站实验室内调配试剂。

有“洞庭之心”美誉的大通湖,占地12.4万亩,地处洞庭湖腹地,曾经因无序养殖,大通湖水质一度恶化为劣V类。

经推荐,武汉大学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后文称“梁子湖生态站”)团队为大通湖提供水生植被种植与水质改善的技术指导。2018年包養網1月,大通湖全面启动水生植被种植工程;2019年4月,梁子湖生态站大通湖工作站(后文称“大通湖工作站”)正式成立,为大通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做科学支撑与技术把关。

6年来,武汉大学教授于丹带领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相继在大通湖开展科研工作。武汉大学博士后李杨从2018年初来到大通湖后一直驻站工作,每年都有近300天常驻大通湖。目前大通湖工作站有5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常驻,在完成课题实验的同时,李杨和驻站科研人员还定期监测大通湖流域水质、植被和土壤动态,为湖泊下一步治理打好科研基础。

如今的大通湖从中央深水区向岸线依次构建了“沉水—浮叶—挺水”三级植被带,依靠水生植物包養網的净化,大通湖水质提升到了Ⅳ类,水生植被覆盖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发展,大通湖重现了“春和景明,一碧万顷”的景象。

第一次站在大通湖畔,李杨看到的是浑浊的湖水、没有水草的水底、没有候鸟翱翔的湖面。包養網治湖6年间,李杨在大通湖完成了博士课题,包養并继续在这里做博士后研究。6年来,他深度参与了当地的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见证大通湖从“水下荒包養漠”向“水下森林”的转变。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