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喆:行政訴訟實行判決的類型與實用——基于“不實行法定台包養網站比較職責”類型化的剖析

作者:

分類:

 

摘要: 行政機關“不實行法定職責”包括不予答復請求、守法謝絕符合法規請求和守法拒不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三品種型。與此絕對,實行判決現實上包括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請求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和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三品種型。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實用于行政機關不予答復的情況,在判決方法上,出于最年夜限制尊敬行政機關初次判定權的考量,應采用法式性判決。請求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實用于行政機關守法謝絕符合法規請求的情況。外行政機關守法謝絕符合法規請求時,法院準繩上應該作出撤銷并重作判決,假如發明無需行政機關查詢拜訪以及裁量,則應該作出實體性實行判決。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是法院請求行政機關對第三人作出干涉行動的包養網 判決。這類判決的實用前提應該比前兩類實行判決加倍嚴厲,不只應該知足無需查詢拜訪及裁量要件,並且需求知足嚴重性要件和彌補性要件,在判決方法上應該采用實體包養網 性判決。

要害詞: 實行判決 不實行法定職責 行政初次判定權 裁量權壓縮為零

 

一、題目的提出

我國行政訴訟法并未確立訴訟類型軌制,而是規則了判決類型的區分。《行政訴訟法》第72條規則,國民法院顛末審理,查明原告不實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原告在必定刻日內實行。“不實行法定職責”包括“不實行”和“法定職責”兩個要害要素。關于“不實行”的懂得,學界曾存在一種廣義說,即“不實行”僅包含不作為而不包含謝絕實行。[1]行政訴訟法修正之后,《最高國民法院關于實用〈中華國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說明》(下稱“《實用說明》”)第91條對“不實行”作出說明,指出“不實行”包含“守法謝絕實行”和“無合法來由過期不予答復”兩種情況。關于“法定職責”的懂得,聯合《行政訴訟法》第12條的受案范圍規則可以發明,不實行“法定職責”至多包含謝絕或許不予答復行政允許請求,以及謝絕或許不予答復維護人身權、財富權等符合法規權益的請求兩種情況。

由此可見,“不實行法定職責”具有多種表示情勢,當事人懇求行政機關實行法定職責的背后現實上包括著各類分歧的訴求:既能夠是僅僅懇求行政機關予以答復,也能夠是懇求行政機關在本質意義上實行職責;既能夠是懇求行政機關作出行政允許,也能夠是懇求行政機關對第三人作出干涉行動。面臨這些分歧的訴求,僅憑《行政訴訟法》第72條和《實用說明》第91條的規則顯然無法應對司法實行中的包養 各類題目。實行判決華夏告標準該若何判定,實行判決與撤銷判決是何干系,實行判決的司法審查該若何停止,判決方法該若何決定等題目仍有待答覆。

對此,既有研討已作出回應。李傲傳授等人指出應該戰勝行政訴訟撤銷中間主義,構建實行判決的多條理司法審查強度,加大力度彌補相干實際的預備和領導性案例的指引。[2]溫澤彬傳授等人指出可以樹立行政訴訟類型化軌制,或許將實體性謝絕實行歸入實行判決實用范圍,從微觀和微不雅兩個層面從頭架構“你對蔡歡家和車夫張叔家了解多少?”她突然問道。實行判決軌制。[3]劉群博士從本質處理行政爭議的視角對實行判決的司法審查尺度、司法審查強度、判決基準和內在的事務實行水平等題目停止剖析。[4]梁君瑜副傳授則對實行懇求權、“法定職責”之范圍、“不實行”之表示和裁判成果包養網之樣態等規范結構題目停止剖析,并答覆了實行判決與其他判決的實用鴻溝題目。[5]

既有研討對實行判決停止了富有興趣義的切磋,但在筆者看來,既有研討疏忽了一個最基礎性題目,即實行判決詳細品種的多樣性。當事人懇求行政機關實行法定職責的背后現實上包括著各類分歧的訴求,面臨當事人分歧的訴求,實行判決的實用前提、判決方法等也應該有所差異。但是既有研討沒有基于“不實行法定職責”的分歧類型對實行判決睜開會商,而是將異樣的實際剖析實用于分歧類型的實行判決中,以致于難認為司法實行供給細致且正確的領導。既有研討中也有一些基于類型化睜開剖析的測驗考試,例若有學者指出,在實行判決的判決方法題目上,應該依據是懇求為第三人設界說務仍是請求賜與絕對人授益行動分辨實用準繩判決和詳細判決。[6]這種思緒無疑是值得確定的,可是它的會商范圍僅限于實行判決的判決方法,“不實行法定職責”的品種劃分也略顯粗拙,因此仍未盡善,應該加倍徹底地基于“不實行法定職責”的分歧類型詳細睜開對實行判決的剖析。

二、實行判決的三品種型

基于“不實行法定職責”的分歧類型,實行判決現實上也包括著分歧的子類型。關于“不實行法定職責”的類型劃分,行政訴訟法及《實用說明》曾經為我們供給了一種尺度:“不予答復”或“守法謝絕實行”。包養網 除此之外,還可以找出別的一種主要的劃分尺度:待實行的行政行動是依請求行政行動仍是依權柄行政行動。

(一)尺度一:依請求/依權柄

依據行政權限動員方法的分歧,行政行動可以分為依請求行政行動和依權柄行政行動。依請求行政行動基礎上都是授益行政行動,它以絕對人的請求為條件,只能根據國民的請求而作出。收到請求的行政機關必需對請求的要件和內在的事務停止審查,終極作出能否批準請求的決議。與此絕對,依權柄行政行動年夜多是對國民權力的限制和干涉,由行政機關依權柄自動判定能否作出,帶有顯明的強迫性和自動性。[7]由于這兩類行政行動在權限動員、法令法式和規范后果等方面顯明分歧,對二者的規制和審查也應有所分歧。特殊是在懇求行政機關實行法定職責的行政訴訟中,判定當事人訴請的行政行動是依請求行動仍是依權柄行動具有主要意義,由於面臨分歧類型的行政行動,行政機關應該采取的處置方法并不雷同。

對于依請求行政行動來說,當事人擁有規范意義上的請求權,行政機關必需實行響應的法界說務。在japan(日本),規范意義上的請求,是指當事人基于行政法令律例,懇求行政機關作出允許、承認、確包養 認等授好處分的行動,是開啟行政法式的開關。[8]一旦當事人提出請求,行政機關必需對當事人的請求睜開查詢拜訪,并終極作出能否準予請求的判定。行政機關面臨當事人的請求不予審查或許不予答復時,便能夠組成不實行職責,國民可以對此提告狀訟,懇求法院判決行政機關實行職責。[9]在我國,行政機關異樣具有審查和答復行政絕對人請求的任務。以行政允許為例,《行政允許法》第32條規則行政機關對請求人提出的允許請求,應該依據情形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決議,第34條規則行政機關應該對請求人提交的請求資料停止審查,第37條和第38條分辨規則應該對當事人的允許請求作出允許決議或不予允許的決議。可見,面臨當事人的請求,行政機關至多需求實行以下任務:其一,對請求睜開詳細審查的審查任務。一方面需求審查請求自己能否符合法規,能否知足受理前提;另一方面需求審查請求能否合適法定允許前提,能否可以作出允許處罰。其二,對請求作出結局性行政行動的答覆任務,即在實行審查任務的基本上對合適法定前提的請求作出準予允許的行政行動,或許對不合適前提的請求作出不予允許的行政行動。行政機關不實行上述任務時,便違背行政法令律例,組成“不實行法定職責”。

與此絕對,依權柄行政行動不以當事人的請求為條件,它是行政機關根據法定權柄自動作出的行政行動。但是對于依權柄行政行動來說,國民仍然可以懇求行政機關向第三人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10]以維護本身的符合法規權益。《憲法》第41條規則,國民對國度機關和國度任務職員有提出批駁、提出、申述、控訴和揭發的權力,《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6項也確定了國民具有懇求行政機關維護人身權、財富權的權力。但需求留意的是,從學理上講,這種懇求并不是規范意義上的請求權。由於行政行動的作出仍然是基于行政機關客觀上的權柄動員行動,國民的履職懇求是行政行動法式開啟之前的非正式事前途序,相當于信息供給行動,并不是行政行動的必需經過歷程。不然將呈現以下悖論:依權柄行政行動的法式開啟依靠于國民的請求。是以,分歧于依請求行政行動,行政機關面臨國民提出的向第三人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履職懇求,一方面并不承當法定的審查任務、答覆任務,準繩上不用向國民停止答復,另一包養 方面也并非必需向第三人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當然,法令并不由止行政機關的自覺答復行動,行政機關基于本身判定也可以向第三人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

需求留意的是,對于國民的上訴和告發,我國不少行政法令律例規則行政機關應該停止審查,并予以答復。例如《食物平安法》第115條規則,行政機關在接到徵詢、上訴、告發,對屬于本部分職責的,應該受理并在法按期限內實時答復、核實、處置。這應該若何懂得,能否意味著在依權柄行政行動中呈現了規范意義上的請求權?筆者以為謎底能否定的。行政機關對上訴、告發的應對行動現實上可以區分為告發處置行動和告發答復行動,前者是行政機關在接到上訴告發后對第三人作出的行動,而后者是行政機關對國民的上訴告發停止答復的行動。[11]對于告發答復行動來說,它本是行政機關的一種自覺性現實行動,可是不少行政法令律例出于對上訴告發人的維護,為行政機關規則了包養 針對上訴告發的審查任務以及答覆任務,甚至規則了對上訴告發行動的行政嘉獎。行政機關由此具有對上訴告發停止審查及答覆的法界說務,當事人響應地享有獲得行政機關答覆的權力。是以行政機關的告發答復行動不再是一種自覺的答復行動,而是一種對當事人的獲得答復權發生影響的法令行動。[12]此時,在“行政機關一上訴告發人一第三人”的三元法令關系中現實上存在兩個行政行動。一是告發處置行動,即行政機關對第三人作出的依權柄行政行動。它一直是一項依權柄行政行動,與當事人的上訴告發行動之間沒有規范意義上的因果關系,行政機關未對第三人作出行政行動并不用然組成“不實行法定職責”。二是行政機關對上訴告發人作出的答復行動,即“上訴告發一自覺答復”經實定法升格而成的依請求行政行動。由于實定法為行政機關規包養 則了審查、答覆等任務,因此行政機關應該忠誠實行任務,不然能夠組成“不實行法定職責”。

(二)尺度二:不予答復/守法謝絕實行

不予答復是“不實行法定職責”的罕見表示情勢,是指行政機關在法按期限內未作出任何結局性行政行動的情況。不予答復只能夠在依請求行政行動中呈現,由於組成不予答復的條件是行政機關有答覆任務。對于依請求行政行動來說,行政機關面臨當事人的請求必需實行答覆任務,而對于依權柄行政行動來說,當事人的履職懇求并不是規范意義上的請求權,行政機關并沒有法定的答覆任務。別的,不予答復有多種詳細表示情勢。其一,行政機關對當事人的請求置之不理,并不合錯誤請求停止任何審查,這屬于典範的不實行審查任務的不予答復。其二,也是更為罕見的一種情勢,即行政機關開端對當事人的請求睜開審查,可是在法按期限內并未作出任何結局性行政行動,這屬于不實行答覆任務的不予答復。例如在中海雅園管委會訴海淀區房管局不實行法定職責案中,[13]原告海淀區房管局曾經開端對被告報送的資料停止審查,但在長達一年的時光里,原告對被告提出的換屆選舉掛號存案請求未賜與任何結局性答復,該行動就屬于不實行答覆任務的不予答復行動。

守法包養網 謝絕實行能否屬于“不實行法定職責”已經一度存在爭辯,《實用說明》第91條給出了確定答復。既有研討指出,守法謝絕實行就是實體性謝絕實行,是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動明白謝絕絕對人請求的情況。[14]依照這種懂得,守法謝絕實行似乎自然與請求行動聯絡接觸在一路,只能夠呈現在依請求行政行動中。但筆者以為否則,守法謝絕實行既能夠呈現在依請求行政行動中,也能夠呈現在依權柄行政行動中。

一方面,對于依請求行政行動,守法謝絕實行的組成包含三個要素:其一,行政機關作出結局性行政行動,這一點使其與不予答復差別開來;其二,行政機關作出的能否定性行政行動,即不予受理或許不予允許;其三,行政機關謝絕的是符合法規請求,即對本應確定的請求作出了謝絕決議。例如,在陳愛華訴南京市江寧區住房和城鄉扶植局不實行衡宇掛號法定職責案中,[15]面臨被告提出的打點衡宇一切權轉移掛號的允許,行政機關在應該作出掛號允許的情形下,作出不予掛號的行政行動,屬于典範的守法謝絕實行職責。

另一方面,對于依權柄行政行動,行政機關應該對第三人作出干涉行動而未作出的,異樣能夠組成守法謝絕實行。例如,在云南省劍川縣國民查察院訴劍川縣叢林公安局怠于實行法定職責周遭的狀況行政包養網 公益訴訟案中,[16]原告劍川縣叢林公安局固然作出了行政處分決議,但在第三人玉鑫公司交納罰款后三年多時光里既沒有催促其對損壞的林地恢回復復興狀,也沒有代實行,這當然屬于守法謝絕實行法定職責的行動。需求留意的是,此時的“守法謝絕實行”不是對當事人請求的謝絕,而是拒不合錯誤第三人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因此稱為“守法拒不實行”更為公道。它的組成要件絕對簡略,行政機關應該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而未作出時,即組成“守法拒不實行”。至于行政機關何時應該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則是別的的題目,下文中將具體會商。

綜上可知,經由過程“依請求/依權柄”和“不予答復/守法謝絕實行”兩項尺度,可以初步將“不實行法定職責”分為四類,但對于依權柄行政行動來說,行政機關并不累贅答覆任務,因此“不實行法定職責”本質上只要三類,即行政機關不予答復請求、守法謝絕符合法規請求以及守法拒不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與“不實行法定職責”的類型絕對應,實行判決現實上也包括三品種型,即請求行政機關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請求行政機關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以及請求行政機關向第三人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

三、實行判決的結構與實用—基于類型化的剖析

對實行判決停止分類不只是為了迷信地熟悉這種判決類型,更主要的是在類型化的基本上詳細剖析分歧情形下實行判決的實用題目。

(一)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

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對應于行政機關不予答復請求的不實行職責行動。在此情況中,法令關系的兩邊分辨為請求人和行政機包養網 關,與此絕對,行政訴訟的兩造分辨是提出請求的國民和收到請求的行政機關,普通意義上沒有第三人的存在空間。此外,與撤銷訴訟分歧,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是外行政機關不作出行政行動時催促其實行審查任務、答覆任務的判決,是一種處罰前的接濟。

1.實用要件

起首,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實用于當事人具有規范意義上的請求權的情況。《行政訴訟法》第25條規則,行政行動的絕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動有短長關系的國民有權提起行政訴訟。在不予答復的情況中,行政行動尚未作出,嚴厲意義上講此時并不存外行政行動的絕對人或與其有短長關系的第三人。可是這種情勢意義的懂得顯然偏離了行政訴訟法維護國民符合法規權益的立法目標。借使行政機關作出了行政行動,那么提出請求的國民作為行政行動的絕對人毫無疑問具有被告標準,因此在不予答復的情況下,從本質意義下去講,提出請求的國民本質上就是行政行動的絕對人,具有被告標準。這里需求留意的是,在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中,只要擁有規范意義上的請求權的國民才能夠成為行政行動的絕對人,才具有被告標準。其包養 他類型的線索供給人、履職懇求人不具有規范意義上的請求權,因此他們不具有被告標準。

其次,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的實用需求當事人在公道刻包養 日內提告狀訟。《行政訴訟法》第47條規則,行政機關在接到國民履職請求之日起兩個月內不實行職責的,國民可以向國民法院提告狀訟,法令、律例還有規則的,從其規則。在依請求行政行動中,法令律例普通城市對行政機關的履職刻日作出專門規則,因此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的告狀刻日不該是接到請求之日起兩個月,而應實用破例規則。題目在于,《行政訴訟法》第47條僅規則法令律例還有規則的,從其規則,那么若何懂得“從其規則”,告狀時代應該從何時開端起算?筆者以為,應該在法定的履職刻日屆滿內時開端起算。一方面,法按期限尚未屆滿足味著行政機關仍有能夠依照法令規則作出行政行動,此時答應當事人提告狀訟并分歧理;另一方面,法按期限屆滿足味著行政機關曾經超越法令答應的判定時限,此時曾經沒有來由請求當事人持續等候行政機關作出判定,因此應該答應當事人提告狀訟。關于告狀時代的起點,《實用說明》第66條規則了六個月的限制。可是這一規則的現實意義并不年夜,由於行政機關在法按期限內不答復國民請求的,國民可以向行政機關再次提出請求,從頭啟動行政法式,行政機關不實行的,國民仍可依法提告狀訟。[17]

再次,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實用于行政機關不予答復的情況。前文已述,不予答復包括兩種情況:其一,行政機關不實行審查任務,不開啟審查法式,其二,行政機關開端對請求停止審查,但在法按期限內并未作出任何結局性行政行動。在這兩種情況下,法院都可以作出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但假如行政機關在法按期限內作出結局性行政行動,無論是批準請求仍是謝絕請求,則都不成實用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需求留意的是,行政機關有時會應用中斷法式等手腕迴避作出結局性行政行動。例如在王明德訴樂山市人力資本和社會保證局工傷認定案中,[18]原告面臨工傷認定請求,以公安路況治理部分尚未作出路況變亂認定書為捏詞中斷認按時限,并連續遲延作收工傷認定決議。《工傷保險條例》第20條規則,作收工傷認定決議需求以相干部分的結論為根據的,可以中斷決議時限,可是該條例并未對中斷的時代作出明白規則。該案中原告在公安路況治理部分曾經作出路況變亂認定之后依然以中斷行政法式的方法無窮遲延作出結局性行政行動的行動,本質上就是一種不予答復的行動。

最后,對于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來說,國民向行政機關提出的允許請求分歧法不是必須的實用要件,法院不得以當事人提出的允許請求分歧法為由謝絕實用實行判決。這是由於,即便當事人的請求分歧法,行政機關也應該作出不予受理的結局性行政行動。《行政允許法》第32條規則,行政機關對國民提出的行政允許請求,應該依據詳細情形分辨作出不予受理、請求補正、實時受理等處置行動。即便國民的請求分歧法,行政機關仍然需求實行審查任務、答覆任務。因此外行政訴訟中,法院準繩上只需審查當事人是不是具有規范意義上的請求權的請求人,當事人能否在訴訟時代內提告狀訟以及行政機關能否在法按期限內對當事人的請求不予答復,假如謎底是確定的,那么便可以實用實行判決。

2.判決方法

關于實行判決的判決方法,行政訴訟法修正前,有學者以尊敬行政機關的初次判定權為由,主意將舊法第54條第3項的“在必定刻日內實行”限縮說明為法式性判決。[19]修正后的《行政訴訟法》第72條只規則“判決原告在必定刻日內實行”,并未對詳細的判決方法停止規則。《實用說明》補充了這一缺點,第91條規則了“判決原告在必定刻日內依法實行被告懇求的法定職責”和“判決原告針對被告的懇求從頭作出處置”兩種方法。今朝,學界無力不雅點主意增添實體性判決的實用,由於“行政機關在不實行法定職責時,自己就組成了對于權利行使的廢棄,既然絕對人追求司法權接濟,就可以為其權限已轉移給司法機關,法院斷定其應實行任務的內在的事務”。[20]也有學者從本質處理行政爭議的角度,主意法院應依據案件情形斷定責令行政機關履職的詳細內在的事務,作出實體性裁判。[21]

上述不雅點具有必定的參考意義,可是前文已述,既有研討沒有在類型化的基包養網 本長進行詳細剖析。假如將會商核心限縮在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上,就可以發明此時應該實用法式性判決。一方面,外行政機關不實行審查任務的情況中,行政機關不只沒有作出結局性行政行動,甚至沒有對當事人的請求睜開任何情勢的審查,被告訴爭的現實和法令題目都不清楚,此時請求法院作出實體性實行判決,相當于請求法院完整站外行政機關的態度上從零開端對請求人的基礎情形、請求能否應該受理、請求能否應該獲得承認等題目睜開判定。另一方面,外行政機關不實行答覆任務的情況中,行政機關固然曾經停止了必定水平的審查,可是尚未對被告的請求作出結局性行政行動。行政機關尚未對當事人的請求作出任何情勢的初次裁量,而法院并不具有比行政機關加倍專門研究的行政專門研究常識,法院無從知曉行政機關的不雅點因此難以停止司法判定。[22]是以,在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中,由于行政機關并未作出任何結局性行政行動,出于最年夜限制尊敬行政機關初次判定權和加重司法累贅的考量,法院準繩上只能作出法式性判決,即判決行政機關在必定刻日內對被告的請求作出答復。

上述準繩存在必定的破例。前文已述,行政機關出于不妥目標,有時會應用中斷法式等手腕,對現實清楚和法令關系明白包養網 的案件停止不妥遲延。此時作出法式性判決只會增添當事人的維權本錢,揮霍司法資本。是以,在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中,假如案件現實非常清楚,法令律例對行政機關的任務規則得很是明白(例如羈束性行政行動),作為破例,可以作出實體性判決。

(二)請求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

請求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是法院請求行政機關對當事人的請求作出確定性答復的實行判決,它對應的是行政機關守法謝絕符合法規請求的不實行職責行動。請求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與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異樣實用于當事人具有規范意義上的請求權的情況,因此二者的實用前提具有必定的類似性。可是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實用于行政機關沒有作出任何結局性行政行動的情況,而請求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則實用于行政機關對符合法規請求守法作出否認性答復的情況。因此對于這類實行判決來說,必需明白兩個基礎題目:第一,行政機關作出否認性行政行動時,法院應該實用實行判決“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在他找到椅子坐下之前,他的母親問他。仍是撤銷并重作判決;第二,假如實用實行判決,那么法院應該作出實體性判決仍是法式性判決。

1.實行判決與撤銷并重作判決的實用界線

外行政機關守法謝絕符合法規請求的情況中,法院既可以依據《行政訴訟法》第70條作出撤銷原行政行動并請求行政機關從頭作出行政行動的判決,也可以依據第72條作出實行判決。那么法院應該若何在這兩種判決方法之間停止決定?部門司法說明對這一題目停止了規則,例如《最高國民法院關于審理行政允許案件若干題目的規則》第11條規則,國民法院審理不予行政允許決議案件,以為被告懇求準予允許的來由成立,且原告沒有裁量余地的,可以在判決來由寫明,并判決撤銷不予允許決議,責令原告從頭作出決議。學理上對此題目有分歧的看法。一方面,有學者主意實用撤銷并重作判決,由於謝絕實行是以一種積極作為的方法謝絕實行法定職責,“由于它存在著一個行政行動,所以宜實用撤銷判決并附帶重作判決”。[23]另一方面,有學者主意實用實行判決,“實行判決則可以或許判決原告實行特定行政行動,完成行政行動的給付,自己即含有撤銷原告作出‘謝絕實行’之意義”。[24]此外還有學者提出第三種思緒,即作出“撤銷并實行判決”,在實用實行判決時一并撤銷原行政行動。[25]

筆者以為,要答覆這個題目起首需求明白撤銷并重作判決和實行判決在規范後果上有何差別。基于行政訴訟法的規則和學理剖析可知,撤銷并重作判決包含兩方面後果:起首,行政機關作出的原行政行動被撤銷,行政法令關系回回到未作出行政行動的時光點;其次,行政機關應該從頭作出行政行動。值得留意的是,法院責令行政機關從頭作出行政行動并不料味著行政機關可以隨便作出行政行動。由於撤銷判決對行政機關具有拘謹力,行政機關應該尊敬法院判決,依照判決意旨采取舉動,不克不及以統一的現實和來由作出與原行政行動基礎雷同的行政行動。[26]司法實行中,法院在作出撤銷并重作判決的同時,一并為行政機關指出舉動標的目的的案例并不少見。[27]是以,撤銷并重作判決的規范後果可以歸納綜合為撤銷行政機關的行政行動,同時請求行政機關依照法院判決的精力從頭作出行政行動。

實行判決有如何的規范後果,與撤銷并重作判決比擬有何分歧?依據判決方法的分歧,實行判決可以分為法式性實行判決與實體性實行判決。筆者以為,法式性實行判決與撤銷并重作判決沒有實質差別。法式性實行判決僅僅請求行政機關針對被告的請求從頭作出行政行動,盡管行政機關應該依照法院判決的精力和要旨從頭作出行政行動,可是此時法院并未對行政機關應該作出何種行動停止獨一性限制,行政機關異樣擁有裁量權。是以,與撤銷并重作判決比擬,法式性實行判決并未對行政機關提出加倍嚴厲的請求。不只這般,法式性實行判決還不具有撤銷原行政行動的規范後果,此時原行政行動仍然存在,因此實用法式性實行判決還能夠發生在當事人的統一請求上存在兩個截然相反的行政行動的情況,形成法令次序沖突。

另一方面,實體性實行判決與撤銷并重作判決在法令後果上有實質差別,實行判決的主要意義就表現在實體性實行判決上。實體性實行判決對行政機關應該采取的行動停止嚴厲限制,為行政機關指出了獨一正解,即作出確定性答復的行政行動。這種判決方法可以或許從最基礎上保護當事人的符合法規權益,防止行政訴訟的法式空轉,從本質上處理行政膠葛。在撤銷并重作判決中,法院固然可以經由過程判決拘謹力對行政機關重作行政行動停止必定的限制,可是行政訴訟法并沒有規則法院可以直接責令行政機關作出確定性答復的行政決議。而在實體性實行包養 判決中,法院當然具有如許的權限。是以,實體性實行判決與撤銷并重作判決有實質差別,實體性實行包養 判決真正表現出請求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的本質意義。

基于以上剖析筆者以為,外行政機關守法謝絕符合法規請求時,假如法院在審理之后發明只能實用法式性實行判決的,則不該當實用實行判決,而應該實用撤銷并重作判決。由於法式性實行判決不只沒有提出比撤銷并重作判決更高的請求,反而能夠形成法令次序的沖突。另一方面,假如法院在審理之后發明可以實用實體性實行判決的,則應該實用實行判決,即判決行政機關作出確定性答復的行政行動。

需求留意的是,實用實體性實行判決時還需求答覆以下題目。其一,即便是實體性實行判決,它也僅對行政機關課以作為任務并沒有撤銷原行政行動,原行政行動應該若何處置?在這一題目上,japan(日本)法可以供給必定的參考經歷。japan(日本)《行政事務訴訟法》第37條之3的第1款規則,針對謝絕請求行動提起的課以任務訴訟必需與原行政行動的撤銷訴訟同時提起,並且只要當原行政行動有效或可撤銷時,課以任務訴訟才具有符合法規性。通說以為,課以任務訴訟是在撤銷訴訟的基本上對當事人權力接濟的彌補和完美,是為清楚決撤銷訴訟的法式空轉、接濟不力而導進的訴訟類型,并不是為了替換撤銷訴訟。[28]因此japan(日本)法上選擇了同時提起撤銷訴訟和課以任務訴訟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理順撤銷訴訟與課以任務訴訟的關系,防止在當事人的統一請求上呈現兩種判然不同的成果,另一方面還可以施展課以任務訴訟的效能和感化,公道地處理膠葛,保證當事人的符合法規權益。[29]我國行政訴訟中也可以參照這種作法,法院在實用實體性實行判決時,可以同時判決撤銷原行政行動,采用“撤銷+實行”的判決類型。

其二,實體性實行判決的實用也需求當事人在公道刻日內提告狀訟。與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一樣,請求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異樣實用于依請求行政行動,因此異樣實用《行政訴訟法》第47條的破例規則。此時應該若何懂得破例規則,國民能否需求比及法按期限屆滿后才可以提告狀訟?筆者以為謎底能否定的,應該外行政機關作出否認性行政行動之日起開端盤算告狀刻日。在請求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中,行政機關的“不實行法定職責”不是“不予答復”而是“守法謝絕”,因此外行政機關作出行政決議時,行政經過歷程曾經停止,此時無需比及法按期限完整屆滿,當事人曾經可以提起請求行政機關實行職責的訴訟。關于告狀時代的起點,異樣實用《實用說明》第66條規則的六個月的限制。

2.判決方法

對于請求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來說,不宜實用法式性實行判決,它的本質意義就是作出實體性實行判決。那么法院應該在什么前提下作出實體性實行判決,行政機關的初次判定權若何影響判決方法的選擇?

行政機關的初次判定權實際來源于20世紀50年月的japan(日本)法,該實際是指“在權利性行政運動中,行政運動的法定要件能否獲得知足,必需由行政機關停止第一次判定,法院只能停止事后審查”,這一熟悉的背后暗藏著三權包養 分立準繩之下的司法謙抑性實包養網 際。[30]正如田中二郎所說,外行政機關作出第一次判定之前,司法機關取代行政機關作出實體性判定,屬于司法權對行政權的侵略,司法權只能外行政權作出第一次判定的基本上,對此中的守法決議停止消除。[31]在該實際必須!之下,課以任務訴訟的存在空間遭到嚴重打壓。可是,在擴展接濟范圍、進步接濟實效的理念指引之下,該實際逐步開端松動。有學者指出,行政機關的初次判定權實際是一種曲解。一方面,行政機關在訴訟經過歷程中提出抗辯的經過歷程現實上就是外行使初次判定權,法院在聽取行政機關看法的基本上作出實行判決并未損害其初次判定權。另一方面,行政機關的初次判定權與其說是行政機關的一項“權力”,倒不如說是一種“任務”,即行政機關在應該作出判定的時辰必需作出判定,因此以行政機關不實行判定任務為由否認法院司法審查權的作法并分歧理。[32]2004年japan(日本)行政事務訴訟法修正之后,課以任務訴訟周全法定化,行政機關的初次判定權實際不再成為否認課以任務訴訟之依據。[33]可是該實際并沒有被徹底廢棄,它依然影響著課以任務訴訟的實用前提。新律例定,當行政行動的依據規范明白請求應該作出行政決議或許不作出行政決議超越裁量權范圍或組成裁量權濫用時,法院應該作出課以任務判決。換言之,只要當行政決議是羈束性行政行動,或許謝絕實行組成裁量權的消極濫用時,才可以作出課以任務判決。[34]

我國《實用說明》第91條規則了實用實體性判決的前提,即不屬于“尚需原告查詢拜訪或許裁量”的情況。那么,“尚需原包養網 告查詢拜訪或許裁量”應該若何懂得,法院應該在何種情形下作出實體性實行判決?

起首,當現實題目尚待查清時,不宜作出實體性實行判決。《實用說明》第91條規則的“尚需原告查詢拜訪”現實上就是指案件現實尚不清楚,需求持續查詢拜訪的情況。行政的判定經過歷程年夜致可以分為現實認定、要件認定、法式選擇、行動選擇和時光選擇等階段。[35]此中,現實認定是行政機關經由過程行政查詢拜訪等方法對案件現實停止復原和復刻的經過歷程。對于案件現實題目,假如經由過程法庭的查詢拜訪和爭辯依然無法明白,尚需行政機關進一個步驟查清,法院當然無法作出實體性實行判決。反言之,只要當案件現實清楚、無需行政機關查詢拜訪時,包養網 法院才幹作出實體性實行判決。

其次,法令的實用“尚需原告裁量”時,不宜作出實體性實行判決。只要當“無需原告裁量”時,才可以作出實體性實行判決。那么,若何懂得“無需原告裁量”?筆者以為,詳細可以分為兩種情形:其一,待作出的行政行動是羈束性行政行動,其二,行政裁量壓縮為零。羈束性行政行動是指行政機關對行政律例范的實用沒有機動處置空間的行政行動,行政機關應該作出何種行動存在獨一正解,行政機關無需也不克不及對行政律例范停止第二種說明,此時法院當然可以直接作出實體性實行判決。行政裁量壓縮為零是指行政機關固然對行政律例范的實用具有普通意義上的裁量權,可是在個案中裁量空間被緊縮,只要一個成果可以選擇。[36]這一實際起源于德國行政法,最後實用于國度賠還償付訴訟中。行政機關沒有公道實行職責招致國民權益受損時,將會見臨賠還償付義務。第二次世界年夜戰后,該實際的實用范圍擴大至課以任務訴訟,聯邦行政法院在“帶鋸判決”中明白指出,裁量不受拘束不是盡情的不受拘束,行政機關應該根盡法令的目標停止公道裁量,行政機關消極履職異樣能夠組成行政裁量權的濫用。[37]行政裁量壓縮為零的實際后來傳進japan(日本),并開端影響司法判決。在筑豐塵肺病訴訟判決中,japan(日本)最高法院初次認可行政機關不履職的國度賠還償付義務。japan(日本)最高法院指出,“國度或許公共集團的公事員不可使規制權限的行動,從權限的依據法則的趣旨、目標以及該權限的性質來看,在詳細情形下,超出可以允許的限制,顯明完善公道性時,組成國度賠還償付法第1條第1項所指的守法。”[38]在隨后的判決中,japan(日本)最高法院提出了判定行政裁量權壓縮為零的詳細考量要素,即被損害法益的性質、行政機關的預感能夠性、成果回避能夠性、公民的等待能夠性等考量要素。[39]在我國,行政裁量壓縮論曾經獲得學界和司法實務的承認。有學者指出,行政裁量權壓縮為零的法理基本在于國民的行政參與懇求權和國度的基礎權力維護任務,當國民的人身和財富等主要法益遭遇詳細而急切的風險,并且行政機關可以或許預感風險、回避風險時,行政機關的裁量權必需壓縮。[40]是以,即便待作出的行政行動是裁量性行政行動,當行政機關的裁量壓縮為零時,也屬于“無需原告裁量”的情況,法院可以作出實體性實行判決。

(三)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

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是法院請求行政機關對第三人作出干涉行動的判決,它對應行政機關守法拒不作出依權柄行動的不實行職責。

1.規范特征與法理基本

與前兩類實行判決比擬,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最年夜的特色在于它實用于“行政主體一履職懇求人一第三人”的三元行政關系之中。這種實行判決凡是具有以下特征。起首,這類行政訴訟的背后凡是存在一個平易近事膠葛。以相鄰關系為例,相鄰權人懇求行政機關禁止扶植者的守法扶植行動,現實上是盼望經由過程行政機關的積極作為保證本身的符合法規權益,其背后現實暗藏著相鄰權人和扶植者之間關于采光、透風等平易近事權益的膠葛。其次,請求行政機關積極實行行政職責的不是行政行動的直接絕對人,而是相鄰權人、花費者、周遭的狀況公害受益人等“行政行動的第三人”。最后,行政機關作出的依權柄行政行動現實上是一種復效行政行動,即對于第三人來說它是一種干涉行動,可是對于履職懇求人卻帶來一種積極後果。在這種三元行政關系之中,履職懇求人和第三人之間往往存在對峙性短長關系,“一方具有試圖轉變既定情況的自動構成好處,另一方則保護本身既有好處,障礙其別人損壞近況的舉動”。[41]是以,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現實上是請求行政機關積極參與第三人不受拘束空間的判決。

行政參與懇求權并非傳統行政法的產品。傳統行政法安身于近代以來的不受拘束主義思惟,誇大國度應該尊敬市平易近社會的不受拘束運動,國度對市平易近社會的干涉應該遭到嚴厲限制。在這種思惟的指引下,傳統行政法現實上是一種防御型行政法。[42]它以行政機關與行政絕對人的二元關系為基本,將行政權視為損害不受拘束的最年夜要挾,并經由過程法令優先、法令保存、合法法式、訴訟接濟、公正抵償等法令準繩和軌制建構起對行政絕對人的法令維護。但是跟著經濟和社會的成長,特殊是第二次世界年夜戰停止之后周遭的狀況公害、花費者維護等古代性題目的不竭呈現,大眾對行政機關的等待開端改變。面臨來無私人對本身權力的損害,國民越來越多地懇求行政機關積極參與以維護本身符包養網 合法規權益。是以,行政權不再局限于保衛者的腳色,而是加倍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涯,介入短長分派。傳統的不受拘束防御型的行政法開端向短長關系調劑型行政法改變。[43]在“行政主體一履職懇求人一第三人”的三元行政關系之中,避免行政機關的干涉缺乏成為主要的義務。[44]當行政機關怠于行使行政權利,對守法行動充耳不聞從而招致其他國民的符合法規權益遭到損害時,國民可以懇求行政機關積極作為,實行風險治理任務。[45]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恰是樹立外行政機關的風險治理任務以及國民的行政參與懇求權基本之上。

但需求留意的是,行政參與懇求權并非不受限制。一方面,外行政機關擁有裁量權的情況下,能否作出行政行動、若何作出行政行動,應該基于行政機關的自立判定,行政機關可以依據本身判定決議采取何種舉動。另一方面,行政機關積極作出干涉行動對于履職懇求人來說意味著權力維護,可是對于第三人來說往往意味著權力損害,自己就應該遭到無限參與、法令保存、合法法式等行政法準繩的限制。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需求在第三人的不妥干涉防御權和履職懇求人包養網 的行政參與懇求權之間停止均衡,因此其實用前提應該比前兩類實行判決加倍嚴厲。

2.實用前提和判決方法

起首,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包養 判決的實用需求當事人具有被告標準。在這類判決中,提告狀訟的往往不是行政行動的直接絕對人而是履職懇求人,也就是“行政行動的第三人”,因此需求經由過程剖析他能否與行政行動有“短長關系”來判定能否具有被告標準。在羅镕榮訴吉安市物價局物價行政處置案中,法院以上訴告發行動是為保護私益仍是公益為基準,判定上訴告發人能否具有被告標準。[46]可是在隨后的劉廣明訴張家港市國民當局行政復議案中,最高國民法院引進了客觀公權力不雅念與維護規范實際。法院以為《行政訴訟法》第25條中“短長關系”是“公法上的短長關系”,只要客觀公權力才幹構成“公法上的短長關系”,而客觀公權力的存否需求經由過程維護規范實際來鑒定。[47]在其后的不實行法定職責案中,法院也開端有興趣識地應用客觀公權力實際來鑒定當事人能否具有被告標準。[48]這般一來,即便告發人是為了私益停止上訴告發,也不用然具有被告標準,只要他的私益屬于公法上的客觀公權力時,才具有被告標準。告發人的私益能否屬于客觀公權力,需求經由過程行政機關作出告發處置行動所根據的實體律例范,并經由過程對規范能否純為或兼為維護告發人的某項私益而予以鑒定。[49]

其次,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的實用需求被告在公道刻日內提告狀訟。一方面,關于告狀刻日的起算時光,依據《行政訴訟法》第47條可知,行政機關接到請求之日起兩個月內不實行的,當事人即可提告狀訟。可是法令、律例有還有規則的,從其規則。包養 例如《行政處分法》第60條規則,行政機關應該自立案之日起九旬日內作出行政處分決議。此時,告狀時代的起算時光應當實用特殊法的規則,即“立案之日起九旬日”屆滿開端盤算。另一方面,關于告狀刻日的屆滿時光,《實用說明》第66條規則對行政機關不實行法定職責提告狀訟的,應該外行政機關實行法定職責刻日屆滿之口起六個月內提出。對于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來說,這一規則的現實意義也不年夜。

最后,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的實用需求知足必定的實體前提。這類實行判決請求行政機關采取積極作為干涉第三人的行動不受拘束,因此其實用必需知足必定的實體前提。並且由于遭到無限參與、法令保存等行政法準繩的限制,這種實體前提應該比請求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加倍嚴厲,不然能夠為行政機關不妥干涉私家的不受拘束空間供給前提。參照本國課以任務訴訟的軌制規則,筆者以為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的實用需求知足以下實體前提。

其一,案件現實清楚,無需行政機關查詢拜訪,并且待作出的行政行動是羈束性行政行動或許知足裁量權壓縮為零的情況。

其二,嚴重性前提,即行政機關不實行行政職責將會給履職懇求人帶來嚴重傷害損失。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請求行政機關干預第三人的行動不受拘束,是以假如行政機關的不實行法定職責帶來的僅是舉足輕重的傷害損失,那么這種權限動員的合法性將會年夜年夜下降。關于嚴重傷害損失的判定,可以依據被損害權益包養 的性質、水平、傷害損失恢復的艱苦水平等要素停止判定。

其三,彌補性前提,即沒有其他恰當的方式足以防止履職懇求人的權力傷害損失。例如,當行政機關向行政絕對人作出行政行動損害第三方國民的權益時,第三方國民提起行政訴訟懇求法院判決行政機關作出撤銷原行政行動的行政行動時,便不知足彌補性要件,由於此時存在加倍簡略方便的接濟手腕,即針對原行政行動提起撤銷訴訟。別的需求留意的是,固然這類行政訴訟的背后凡是存在一個平易近事膠葛,可是平易近事接濟道路的存在不會必定否認彌補性要件。由於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凡是是在平易近事膠葛現實產生之前或許膠葛尚未非常嚴重的時辰請求行政機關積極實行職責,它具有盡快處理膠葛的自力價值和效能,是以即使存在事后經由過程平易近事訴訟停止權力接濟的能夠,也不克不及僅憑這一點否認實行判決的實用能夠性。

在判決方法的選擇上,法院應該采用實體性判決。假如上述前提沒有完整具有,法院應該判決採納當事人的訴求,而不宜作出法式性判決。這是由於,一方面,法院作出法式性判決沒有需要。在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請求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中,當事人擁有規范意義上的請求權,行政機關必需對當事人的請求停止結局性答復,所以法院在審理之后發明不克不及作出實體性實行判決的,至多也應該作出法式性實行判決,請求行政機關持續實行對請求的審查和答覆任務。而在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中,由于不存在規范意義上的請求權,必需作出實行判決的需要性也不存在。另一方面,上述前提不具有時,作出法式性判決也分歧理。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不只會對第三人的權益形成必定水平的損害,並且也增添了行政機關的任務與累贅,自己就應遭到必定限制。假如這些就義換來的僅是法式性判決,能夠形成目的與手腕之間的掉衡,不知足比例準繩、本錢收益剖析準繩的請求。

四、結論

“不實行法定職責”包括不予答復請求、守法謝絕符合法規請求和守法拒不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三品種型,當事人懇求行政機關實行法定職責的背后現實上包括著分歧的訴求。從保證當事人符合法規權益獲得有用接濟和本質性化解行政爭議的視角來看,法院應該牢牢繚繞被告訴求予以精準審理與回應。但行政訴訟法和《實用說明》對實行判決的實用前提和判決方法等題目的規則較為簡單,無法充足施展實行判決的軌制效能。是以,應該基于判決類型化的視角,以“不實行法定職責”的類型為根據,進一個步驟將實行判決劃分為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請求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和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三品種型,并對其規范構造、實用前提和判決方法停止針對性剖析。請求答復請求的實行判決實用于行政機關不予答復的情況,在判決方法上,出于最年夜限制尊敬行政機關初次判定權的考量,應采用法式性判決。請求批准請求的實行判決實用于行政機關守法謝絕符合法規請求的情況。法院在審理之后,假如發明案件尚需行政機關查詢拜訪或許裁量的,應該作出撤銷并重作判決,而不該看成出法式性實行判決。假如發明案件現實清楚、法令實用明白,無需行政機關查詢拜訪或許裁量,則應該作出實體性實行判決。請求作出依權柄行政行動的實行判決基于“行政機關一履職懇求人一第三人”的三元關系,是請求行政機關對第三人作出干涉行動的判決。這類判決的實用前提應該比前兩類實行判決加倍嚴厲,在判決方法上應該采用實體性判決。

注釋:

[1]拜見章劍生:《行政訴訟實行法定職責判決論—基于〈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3項規則之睜開》,《中法律王法公法學》2011年第1期,第142-144頁。

[2]拜見李傲、胡煜:《我國行政實行判決的省思及完美》,《河北法學》2018年第5期,第39-41頁。

[3]拜見溫澤彬、曹高鵬:《論行政訴訟實行判決的重構》,《政治與法令》2018年第9期,第31-38頁。

[4]拜見劉群:《本質處理行政爭議視角下的行政實行判決實用研討》,《行政法學研討》2019年第2期,第130-135頁。

[5]拜見梁君瑜:《行政訴訟實行判決的結構與鴻溝》,《南方法學》2021年第4期,第1包養網 04-109頁。

[6]拜見溫澤彬、曹高鵬:《論行政訴訟實行判決的重構》,《政治與法令》2018年第9期,第37頁。

[7]拜見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年夜學出書社、高級教導出書社2019年版,第215、250頁。

[8]宇賀克也『行政法概說Ⅰ行政法総論』(有斐閣、第7版、2020年)157頁參照。

[9]村上裕章「『請求榷』概念の睜開」法政研討84眷1號(2017年)57-63頁參照。

[10]此處的“第三人”是絕對于履職懇求人和行政機關而言的。當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動時,“第三人”改變為行政行動的直接絕對人,履職懇求人成為“行政行動的第三人”。本文中的“第三人”均指前者意義上的第三人,后者意義上的第三人稱為“行政行動的第三人”。

[11]拜見王由海:《論上訴告發案件中的被告標準的審查途徑—以羅镕榮訴吉安市物價局行政處置案為剖析途徑》,載章劍生主編《公法研討》(第20卷),浙江年夜學出書社2020年版,第100頁。

[12]需求留意的是,并非一切上訴告發的答復行動都是行政行動,只要當實定法完全規則了行政機關對上訴告發行動的受理、審查、答復等任務時,才知足行政行動的法令後果要件,才能夠是行政行動。

[13]拜見《中海雅園管委會訴海淀區房管局不實行法定職責案》,《中華國民共和國最高國民法院公報》2004年第5期。

[14]拜見溫澤彬、曹高鵬:《論行政訴訟實行判決的重構》,《政治與法令》2018年第9期,第36頁;梁君瑜:《行政訴訟實行判決的結構與鴻溝》,《南方法學》2021年第4期,第105頁。

[15]拜見《陳愛華訴南京市江寧區住房和城鄉扶植局不實行衡宇掛號法定職責案》,《中華國民共和國最高國民法院公報》2014年第8期。

[16]拜見“云南省劍川縣國民查察院訴劍川縣叢林公安局怠于實行法定職責周遭的狀況行政公益訴訟案”,最高國民法院領導性案例第137號(2020年)。

[17]拜見何海波著:《行政訴訟法》,法令出書社2022年版,第255頁。

[18]拜見“工明德訴樂山市人力資本和社會保證局工傷認定案”,最高國民法院領導性案例第69號(2016年)。

[19]拜見章劍生:《行政訴訟實行法定職責判決論—基于〈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3項規則之睜開》,《中法律王法公法學》2011年第1期,第14“女孩就是女孩!”8頁。

[20]溫包養網 澤彬、曹高鵬:《論行政訴訟實行判決的重構》,《政治與法令》2018年第9期,第37頁。

[21]拜見劉群:《本質處理行政爭議視角下的行政實行判決實用研討》,《行政法學研討》2019年第2期,第134頁。

[22]拜見黃先雄:《行政初次判定權實際及其實用》,《行政法學研討》2017年第5期,第121頁。

[23]拜見章劍生:《行政訴訟實行法定職責判決論—基于〈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3項規則之睜開》,《中法律王法公法學》2011年第1期,第150頁。

[24]李傲、胡煜:《我國行政實行判決的省思及完美》,《河北法包養 學》2018年第5期,第34頁。

[25]拜見梁君瑜:《行政訴訟實行判決的結構與鴻溝》,《南方法學》2021年第4期,第112頁。

[26]拜見王貴松:《行政訴訟判決對行政機關的拘謹力—以撤銷判決為中間》,《清華法學》2017年第4期,第90頁以下。

[27]拜見《王長淮訴盱眙縣休息和社會保證局工傷行政確認案》,《中華國民共和國最高國民法院公報》2011年第9期。

[28]塩野宏『行政法Ⅱ行政接濟法』(有斐閣、第6版、2019年)244頁參照。

[29]年夜貫裕之「任務付け訴訟·差止訴訟」高木光=宇賀克也說謊『行政法の爭點』(有斐閣、2014年)134頁參照。

[30]藤田宙靖『新版行政法総論(下)』(青林書院、2020年)28頁參照。

[31]田中二郎『新版行政法上卷』(有斐閣、全訂第2版、1983年)300頁參照。

[32]阿部泰隆『行政法解釈學Ⅰ実質的法治國度を發明する變更の法實際』(有斐閣、 2011年)80頁參照。

[33]高木光「任務付け訴訟·差止訴訟」磯部力ほか編『行政法の新構思Ⅲ』(有斐閣、 2008年)50頁參照。

[34]宇賀克也『行政法概說Ⅱ行政訴訟法』(有包養斐閣、第6版、2019年)343頁參照。

[35]塩野宏『行政法Ⅰ行政法総論』(有斐閣、第6版、2015年)138頁參照。

[36]拜見王鍇:《行政訴訟中變革判決的實用前提—基于實際和案例的考核》,《政治與法令》2018年第9期,第6頁。

[37]拜見王貴松:《行政裁量壓縮論的構成與睜開—以風險避免型行政為中間》,《法學家》2008年第4期,第36頁。

[38]最高裁判所2004年4月27日判決,最高裁判所平易近事判例集59卷4號1032頁。

[39]宇賀克也「行政參與懇求榷と風險治理義務」磯部力ほか編『行政法の新構思Ⅲ』(有斐閣、2008年)260頁參照。

[40]拜見工貴松:《行政裁量權壓縮之要件剖析—以風險避免型行政為中間》,《法學評論》2009年第3期,第112-116頁。

[41]工世杰:《行政法上第三人維護的權力基本》,《法制與社會成長》2022年第2期,第96頁。

[42]阿部泰隆『行政法解釈學Ⅰ突質的法治國度を發明する變更の法實際』(有斐閣、 2011年)32頁參照。

[43]拜見王貴松:《作為短長調劑法的行政法》,《中法律王法公法學》2019年第2期,第93-94頁。

[44]年夜橋洋一『行政法Ⅰ古代行政經過歷程論』(有斐閣、第2版、2013年)13頁參照。

[45]塩野宏『行政法Ⅰ行政法総論』(有斐閣、第6版、2015年)398頁包養網 參照。

[46]拜見“羅镕榮訴吉安市物價局物價行政處置案”,最高國民法院領導性案例第77號(2016年)。

[47]拜見趙宏:《被告標準從“晦氣影響”到“客觀公權力”的轉向與影響》,《交年夜法學》2019年第2期,第181-183頁。

[48]拜見賈媛媛:《行政不作為訴訟與被告標準的判定》,載章劍生、胡敏潔、查云飛主編《行政法判例百選》,法令出書社2020年版,第208頁。

[49]拜見趙宏:《維護規范實際在告發上訴人被告標準中的應用》,《北京航空航天年夜學學報(社會迷信版)》2018年第5期,第12-16頁。

 

王明喆,法學博士,南京師范年夜學法學院講師。

起源:《舉世法令評論》2023年第3期。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